Saul fia   索尔之子

       特遣队员是二战时期犹太人集中营里的一群特殊犯人,他们大都身体还算强壮,纳粹把他们组织起来运送清理那些在毒气室消灭掉的尸体。这批人每隔几个月就会被杀掉,更换一批新人。故事就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这群人中展开……

      这是一个有别于任何以往的一部二战影片。故事的男主人公索尔在那种自身难保的情况下仍然固执的要把一具男孩尸体作为儿子进行犹太教的安葬,并因此在集中营的混乱中到处寻找犹太教士。他甚至因此而毁掉了特遣队内部组织的一场暴动。

      这是有悖于人们常理的一种行为,我是迷惑中观看这部电影的,直到片尾处那个男孩的出现和消失,我觉得我还是理解了导演的意图。

       索尔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人类本身,或者是宗教里的神,他一意孤行要安葬的少年正代表着人类的儿子。战争让人自相残杀,杀掉的都是互相的孩子。而最后面对那个男孩的出现,索尔露出了笑容——人类的孩子还有活下去的希望。

这个故事是改编自一位幸存的集中营犹太医生回忆录。

影片使用了1.33:1比例胶片拍摄,导演意图放弃掉过多的背景信息,只让观众关注到镜头想讲述的东西,当然观众是无法溜号的,因为这部电影使用了太多的长镜头和特写,据说全片一共拍摄了85个镜头。也正因此,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压抑感,不需要用其他的方式再渲染集中营的环境。

这部电影的导演是第一次拍电影,而索尔的扮演者是一位诗人,也是第一次演电影,就这样的一个组合却拿下了第88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金球奖,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还有众多的提名。

如果我们不能把导演和演员作为天才去理解,那只会产生另一个疑问——到底什么才是最好的电影?

在冯小刚的“芳华”在激烈的争论中上映的时候,我看了这部窖藏了两年的影片,其实两部电影有个相似的主旨,人的自我反思。

我还是挺冯导的,和那些越有名气越爱惜羽毛的大导演相比,他更有勇气去挑战那些敏感的故事,他还有棱角。棱角,是一个导演最不该失去的东西,这也许和“索尔之子”的成功有关吧。

那么面对屏幕的我们呢?是否也不该失去太多的棱角了?

评论(2)
热度(29)
© 戒不掉电影/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