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ense of an Ending   终结的感觉/结局的意义

所有的电影迷们,你们有偶尔拿出时间温习过去曾经看过的电影的习惯吗?

放着硬盘里好多还没看过的电影不去看,突然想起一部过去的片子,就找来再感受一次。一定有这时候,你我。

就因为推荐了“迷失Z城”,让我忽然想把一个系列再暖暖——夺宝奇兵(印第安纳·琼斯),因为据说“迷失Z城”的男主人公珀西·福斯特是“夺宝奇兵”电影的主要素材来源。一个英国探险家成了美国英雄。好吧,你们关系好。到今天已经看完前三部,第四部比较狗尾续貂,在考虑还看不看。

晚上想换换口味,就选了这部涓涓流水般讲述生活的电影“终结的感觉”。

剧中有我喜欢的英国女演员夏洛特·兰普林,虽然出镜不多。

其实这部电影源自同名小说,而且作者很有来头,朱利安·巴恩斯,英国文坛当代著名作家,据说还参与过牛津英语词典的编撰。这是他的第十一小说,并凭借此获得各项大奖,种种,,百度可知。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曾经读了一半被友人借去(对爱书人来书,书借不如送)未归的一部英国小说《你走以后》,故事是闪回般叙述,几个人的回忆和现实的发展交织讲述。即使本来一个平淡的故事可以用这种方式讲的很精彩。

英国小说,从自己最初读的狄更斯的《远大前程》开始,就一直给我一种字正腔圆的感觉,每一个段落的描述都不苟言笑,但又回味无穷,虽然已经经过了翻译者的再创作过程,还是能感受到英国作家的语言风格。

英国的电影也是同理可证,和法国或者意大利电影有着明显的区别。“唐顿庄园”就是佐证。用食物举例子,就像英国菜一直都被人说很难吃,但是至少屏幕前你看到的烤土豆,烤香肠,餐酒一搭配,还是让你忍不住想点个外卖,开瓶酒。

这部电影也许没能像小说那样展开来描述作者对于人生和历史观的看法,给人感受的重点放在了步入老年后人对婚姻家庭回忆等等的思索和处理方式。

有人说过人生的意义就是真相,可是除了当事人,谁执拗的“真相”都不是最真实的,你能留下的只有你自我的感受。从这个角度讲,人为了追求真相而活着似乎没多大意义。所以电影中的男主人公在执意去探求自己推测的“真相”失败后,终于发现已经成为历史的那部分远不如自己身边的人更有意义,这好像又回到了那句俗话,珍惜眼前人,珍惜身边事。

最后,还是引用片尾男主人公的自述,因翻译问题,有自我加工成份(你看,所有的人都会对自己要说的事情加工一下,所以历史不可能真实):“我们有多频繁地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我们多久调整一次故事本身,美化一下,或者狡猾的去掉一部分。生命持续的时间越长,越少有人能告诉我们——我们的生活不是我们的生活,这只是一个故事,是我们讲述的我们的生活,一个告诉给他人的关于我们生活的故事,但主要是告诉自己。”

人想把自己活的真实有多不容易,所以我总会回想起曾经有人对我说的话,说我活的比别人存粹,我当做夸奖,我尽量不去修饰我的人生。

晚安!


评论
热度(17)
© 戒不掉电影/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