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家    De dirigent

      可以说这是一部名不见经传的荷兰电影,从导演演员都默默无闻。也许就因为没有强大的发行方,也许是他们本身就很低调。所以得不到太多的关注。甚至一些国内权威电影网站上都找不到关于演职人员的照片和介绍。寥寥无几的评论中也多是挑剔的言语。

      在电影片头和片尾字幕里介绍的那样,“这是一部讲述美国荷裔女性指挥家安东尼娅·布丽可成为第一位指挥纽约爱乐乐团的女性,成立第一个女性交响乐团的故事”。“安东尼娅把一生献给音乐,经常担任著名乐团客座指挥,但始终无法担任固定职位的首席指挥。2008年权威的《留声机》杂志发布世界排名前二十名的交响乐团,没有一个用过女性首席指挥。《留声机》2017年发布另一项排名,前五十位伟大指挥家中没有一位女性。”

      这是一个真实的感人的故事,但现实却告诉我们,这故事很精彩,但这个世界,这个音乐的圈子里仍然没有为女性留下位置。我会这样理解,虽然人家只是陈述事实,没有加以评论。这也是我为什么推荐它,而且故事本身的确打动了我,我为一个好故事无人喝彩而愤愤不平。电影中古典音乐配乐的选择与剧情衔接顺畅打动人心。

      我不是个女权主义者,但我很厌恶男性对女性的自大,还有因循守旧的保守观念。更可悲的是女性自己也看不清自己,直到今天,我们的世界还有很多的女人自认为为人妻母是女性唯一的归宿。

      而那些有理想有梦想的女人仿佛永远要在第一性与第二性中做着抉择,艰难的抉择。有的人注定是要为了实现自我价值牺牲家庭,当这种自我意识逐渐觉醒的时刻,甚至会有更多的人选择不婚。世间万物皆平等,何况男女。互换角色才有可能彼此理解。

      我想也是基于上述原因,电影中引出了德国哲学家、神学家、医生、管风琴演奏家、社会活动家、人道主义者,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阿尔贝特·施韦泽,他不仅是故事里女主角儿时的音乐启蒙,同时,他还是“敬畏生命”哲学理论的提出者和践行者。就是用个人的方式去实现理想,实现自我价值是敬畏生命最重要的部分。

      这部电影里使用了大量的经典古典乐曲目,其中德弗札克尤多,其中的第九交响曲第二乐章“回家乡”响起的时候,让我想起自己在大学时参加校合唱队时唱过的那首“念故乡”,这首被黑鸭子传唱的歌曲其主旋律就是“回家乡”。我一直是古典音乐的门外汉,虽然我也几乎日日在听,但还是觉得自己还没有跨进那扇门,一直在门外。雪枫老师的“音乐会”还没学好吧。

      扮演女主角的演员很美,有人说她演技太差,我想是因为这可能是她的第一部电影。男配角我倒觉得演绎的很不错,一时有点恍惚了他的性别到底是什么。我反对那种严厉的甚至苛责的电影评价,仿佛自己有多高大,如果你觉得一部电影拍得那么烂,何必再拿出时间去码字呢。过去的电影评论要有资格登载在报纸上才行,如今网络如洪水猛兽,暴力不断,一些人将自己人生的数种不如意都发泄在网络的陌生人身上。有点扯远了,像这样的成长阶段的电影人,我们应该给与的是宽容的心态。

      电影里有这样几个线索,女主角在音乐上的成长之路;她和男主角的爱情之路;她和男配角的情谊;她和养父母之间的纠葛。每一个线索都脉络清晰,有始有终,让137分钟的时长转瞬即逝。

      男女主角第一次正式的交谈,男问:你会仰望天空的星星吗?女答:不会,我只欣赏脚旁的花朵。在那一刻起,我已经知道他们注定无法走到一起了。世间事终究还是难两全。我很羡慕女主角带在身边的那只钢琴琴键,我们都需要那样一只。

      遇到好的故事,我们就把自己交给它吧,周末愉快……

评论
热度(149)
© 戒不掉电影/Powered by LOFTER